
在1月8日公布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中提到:推动德州、聊城、滨州、东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支持德州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
根本原因,还是这4市在地理上靠近京津冀,山东是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图的。尤其是德州,与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的距离最近,因此被定义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
可我们从上图也可知道,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与山东中间隔着沧州、衡水,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沧州、衡水的优势更大,传导到山东的这4市可能只剩下一点“皮毛”了。
其实,在京津产业转移中,尤其是北京的央企总部搬迁潮中,山东是有所收获的;但受益最大的并不是上述4市,而是烟台、青岛、济南。
01 烟台,低调的大拿
从2016年至今,曾有13家央企总部搬离北京。所幸,山东斩获一枚央企总部,所在的城市正是烟台。
国家电投核能总部之所以落户烟台,主要就是因为烟台以及邻居威海都是我国的核电站大市。
山东原来有两座核电站,分别是烟台海阳核电站和威海石岛湾核电站,一共五台机组在运行。
2023年12月6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座核电站位于威海荣成。
同样是在12月6日,在华能石岛湾核电站不远处,“国和一号”核电站一期工程第一阶段正式投用。
另外,海阳核电站二期工程已经动工,三期也在规划中;而烟台招远核电站一期工程已于2023年11月22日确认选址。
在2022年9月国家发布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在胶东半岛有序发展核电,推动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展,拓展供热、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
很明显,未来在烟台、威海将形成我国新的核电产业集聚区。
考虑到烟台、威海的城市能级,国家电投核能总部落户烟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02 青岛,多点开花
对于青岛来说,这几年落户了不少央企的子公司总部,像中石化集团、中车集团、中船集团等央企的一些子公司。
2021年4月16日,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在青岛揭牌成立,这是中国石化的直属单位,国有大一型企业。
2021年8月5日,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改制为中石化全资子公司,将迁址崂山。
2021年12月30日,青岛北船更名为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成为央企二级子公司。
2022年6月14日,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在青岛揭牌成立。
2022年7月28日,中国国新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新健康保障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注册地址迁往西海岸新区。
2023年9月21日,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部迁址青岛。
上述企业中,多是央企的二级、三级子公司。
青岛虽然没有迎来央企总部,但这些二级、三级子公司的能量也不容小觑。毕竟,央企都是“富可敌国”的体量,青岛能够分得一些二级、三级子公司已经难能可贵。
03 济南,省级分部
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在央企山东分公司的落户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像2019年7月26日,中交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区域总部正式落户市中区。
2022年11月7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总部在济南揭牌。
此外,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等央企子公司的总部也在济南。
相对于烟台、青岛、济南落户央企或央企子公司的总部,德州引入的多是一些具体的产业。
根据德州对2023年的业绩总结,德州2023年新开工京津冀地区过亿元投资项目150个、到位资金109.1亿元。
这说明,央企及其子公司对于选总部还是有要求的,大城市在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突出,更能获得青睐。所以,他们在山东多选择青岛、济南、烟台。
而对于具体的产业项目,则可以向其他市、县下探,从而获得拿地、人工等成本上的优惠。
在央企总部搬迁潮中,山东虽然不是受益最多的省份,但也确实获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方面有山东的地理优势(距离近),更重要的还是山东在工业、人才方面的实力。
近些年来,不仅央企青睐于山东,高新技术企业也热衷于搬迁到山东。
有媒体统计,近5年来全国累计有2324家高新技术企业跨省迁移。
山东收获了193家跨省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这说明,山东不仅在承接央企的搬迁,也在承接南方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经济体量大、经济基础雄厚、人口多、人才多、市场需求多,这都是企业搬迁重点考虑的方面。
现在,第二批央企总部离京计划已经启动,期待山东在未来能够拥有更多的收获。
